人類的感官包括哪些?
- 視覺─形狀、顏色、尺寸
- 味覺─嘗到味道
- 嗅覺─聞到氣味
- 聽覺─音量、音調、辨音
- 觸覺─融感、重量、溫度、實體感覺
感官教育的目的─
- 幫助孩子進行感官的分類。
- 感官精緻化的發展
- 幫助孩子建立抽象的能力、智力的建構
- 提升他對世界的接納以及接受
- 探索世界的鑰匙
- 感官的工作幫助孩子判斷診斷某一個具體的問體
- 感官的教具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基礎
感官教具的特徵?
- 獨立一種特質
- 獨立一種感官
- 科學的設計
- 每一個工作為孩子提供了可能性
- 有限的教具
- 錯誤控制(結構性錯誤控制、視學不協調…等。_
- 間接預備
感官教具包括哪些?
視覺、實體感官、視覺─複合印象、文化延伸、地理、嗅覺、觸覺、視覺、聽覺、
視覺 | 實體感官 | 視覺─複合印象 | 文化延伸 | 地理 | 味覺 | 嗅覺 | 觸覺 | 聽覺 |
帶插座圓柱體 粉紅塔(大、小) 棕色梯(寬、窄) 紅棒(長、短) 色板(一)(二)(三) 幾何圖櫥 |
立體幾何 感官分類 神秘袋 |
建構三角形 長方形盒 藍色三角形盒 三角形盒 小六邊形盒 大六邊形盒 二項式 三項式 十項式 幾何漸層 彩色圓柱體 |
葉形圖櫥 |
砂紙地球儀 彩色地球儀 海路地形盒 世界地理拼圖 七大洲地理拼圖 中國地理拼圖 |
味覺瓶 | 嗅覺瓶 |
粗糙細緻板 觸覺板 布盒 溫覺瓶 溫覺板 重量板 |
聽覺筒 音感鐘 |
- 三段式語言教學─
感官先於語言─以色板(一)為例,等孩子已經會配對工作後,再給予語言。
- 第一階段:名稱與物品或者概念關係的建立
(命名階段)─語言簡潔、直接告訴孩子這是…
- 第二階段:概念與名稱的對應(大腦神經網路建構的重要階段)
(指認階段)─要有很多的重複、過程中速度要快、口令流暢。
- 第三階段:從記憶中提取名稱
(確認階段)─測驗,讓孩子說出名稱。
自發性的延伸活動
- 我們從來不示範給孩子,透過孩子自己的探索及發現自然呈現出來的。
- 小孩發現並且自己能夠再次呈現的模式。
- 當小孩可以將模式以不同的方式運用,小孩的抽象化的能力就更深了。
- 簡單的模式先發生,爾後越複雜的模式才會發生。
刺激自發的延伸活動方式
- 選擇適當的發展時機給於示範,因此才能提供一個自然的挑戰,真正的探索以及重複才能發生。
- 給予語言示範,以刺激小孩對於該教具產生新的興趣。
- 給予記憶遊戲。
- 整個群體都沒有自然產生不同的版本,老師就拿出來”玩”,探索一個簡單的不同版本。
記憶遊戲的介紹
記憶遊戲的作用
- 延長使用一個教具的活動時間,以至於小孩能夠比較完整的吸收。
- 給予一個刺激,讓小孩能夠發現夠多不同的面向。
- 確認語言是否已經建立起來
- 該獨立活動與其感官特質之間的連接,認知環鏡中該感官特質的呈現。
記憶遊戲(一)
- 兩個地點遠距─教具其中一組放在地點一,與其相對應的一組放在地點二,或者是一組排序教具放在地點一,然後再叫式的另外一頭放在一條地墊或是桌子。
- 散亂的地點遠距─教具其中一組放在地點一,與其相對應的教具則散亂的在教室中各個不同的地點,或者一組排序教具散亂在教室各個地點,然後在一個地墊或者是在桌子上完成排序的動作。
- 以教具延伸到環境─先將教具配對或者排序,然後小孩在教室中尋找與該教具特質的物品,然後放到相對應的教具旁邊,或者將相對應教具放到環境中找到物品旁邊。
- 團體遊戲─只有在使用一組排序教具,並且能夠對意志力產生挑戰狀態下才能完成。
感官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 教學時教具的排列有順序的
- 介紹教具時應操作最強烈的─對比(絕對值)
- 採用(排序、配對、分類)操作方法
- 所有學習名稱的工作皆須帶入三階段教學法
- 語言要精簡(簡單、客觀、正確)
- 幼兒要熟基本示範後才能進入─延伸活動和記憶活動
- 留給孩子自由變化的空間
激起生命的浪花,欲任其自由發展!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