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感官包括哪些?

  • 視覺─形狀、顏色、尺寸
  • 味覺─嘗到味道
  • 嗅覺─聞到氣味
  • 聽覺─音量、音調、辨音
  • 觸覺─融感、重量、溫度、實體感覺

感官教育的目的─

  • 幫助孩子進行感官的分類。
  • 感官精緻化的發展
  • 幫助孩子建立抽象的能力、智力的建構
  • 提升他對世界的接納以及接受
  • 探索世界的鑰匙
  • 感官的工作幫助孩子判斷診斷某一個具體的問體
  • 感官的教具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基礎

感官教具的特徵?

  • 獨立一種特質
  • 獨立一種感官
  • 科學的設計
  • 每一個工作為孩子提供了可能性
  • 有限的教具
  • 錯誤控制(結構性錯誤控制、視學不協調…等。_
  • 間接預備

    感官教具包括哪些?

    視覺、實體感官、視覺─複合印象、文化延伸、地理、嗅覺、觸覺、視覺、聽覺、

視覺 實體感官 視覺─複合印象 文化延伸 地理 味覺 嗅覺 觸覺 聽覺

帶插座圓柱體

粉紅塔(大、小)

棕色梯(寬、窄)

紅棒(長、短)

色板(一)(二)(三)

幾何圖櫥

立體幾何

感官分類

神秘袋

建構三角形

長方形盒

藍色三角形盒

三角形盒

小六邊形盒

大六邊形盒

二項式

三項式

十項式

幾何漸層

彩色圓柱體

葉形圖櫥

砂紙地球儀

彩色地球儀

海路地形盒

世界地理拼圖

七大洲地理拼圖

中國地理拼圖

味覺瓶 嗅覺瓶

粗糙細緻板

觸覺板

布盒

溫覺瓶

溫覺板

重量板

聽覺筒

音感鐘

  • 三段式語言教學─

感官先於語言─以色板(一)為例,等孩子已經會配對工作後,再給予語言。

  • 第一階段:名稱與物品或者概念關係的建立

(命名階段)─語言簡潔、直接告訴孩子這是…

  • 第二階段:概念與名稱的對應(大腦神經網路建構的重要階段)

(指認階段)─要有很多的重複、過程中速度要快、口令流暢。

  • 第三階段:從記憶中提取名稱

(確認階段)─測驗,讓孩子說出名稱。


自發性的延伸活動

  • 我們從來不示範給孩子,透過孩子自己的探索及發現自然呈現出來的。
  • 小孩發現並且自己能夠再次呈現的模式。
  • 當小孩可以將模式以不同的方式運用,小孩的抽象化的能力就更深了。
  • 簡單的模式先發生,爾後越複雜的模式才會發生。

刺激自發的延伸活動方式

  • 選擇適當的發展時機給於示範,因此才能提供一個自然的挑戰,真正的探索以及重複才能發生。
  • 給予語言示範,以刺激小孩對於該教具產生新的興趣。
  • 給予記憶遊戲。
  • 整個群體都沒有自然產生不同的版本,老師就拿出來”玩”,探索一個簡單的不同版本。

記憶遊戲的介紹

記憶遊戲的作用

  • 延長使用一個教具的活動時間,以至於小孩能夠比較完整的吸收。
  • 給予一個刺激,讓小孩能夠發現夠多不同的面向。
  • 確認語言是否已經建立起來
  • 該獨立活動與其感官特質之間的連接,認知環鏡中該感官特質的呈現。

記憶遊戲(一)

  1. 兩個地點遠距─教具其中一組放在地點一,與其相對應的一組放在地點二,或者是一組排序教具放在地點一,然後再叫式的另外一頭放在一條地墊或是桌子。
  2. 散亂的地點遠距─教具其中一組放在地點一,與其相對應的教具則散亂的在教室中各個不同的地點,或者一組排序教具散亂在教室各個地點,然後在一個地墊或者是在桌子上完成排序的動作。
  3. 以教具延伸到環境─先將教具配對或者排序,然後小孩在教室中尋找與該教具特質的物品,然後放到相對應的教具旁邊,或者將相對應教具放到環境中找到物品旁邊。
  4. 團體遊戲─只有在使用一組排序教具,並且能夠對意志力產生挑戰狀態下才能完成。

感官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 教學時教具的排列有順序的
  • 介紹教具時應操作最強烈的─對比(絕對值)
  • 採用(排序、配對、分類)操作方法
  • 所有學習名稱的工作皆須帶入三階段教學法
  • 語言要精簡(簡單、客觀、正確)
  • 幼兒要熟基本示範後才能進入─延伸活動和記憶活動
  • 留給孩子自由變化的空間

 

激起生命的浪花,欲任其自由發展!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yn 的頭像
    Lyn

    你好,我是林老師

    Ly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